2025年11月26日 星期三

果乾鄉村麵包_Levain_Cast Iron_含改進

 



➤ 配方2(1小顆/適合22 cm 鑄鐵鍋)酵種版

✔ 配方

配方不變(總粉量 200g, 180g+20g from Levain)

  • 麵粉 180 g

  • 水 130 g

  • Levain 40 g

  • 鹽 3.5 g

  • 糖 10 g

  • 肉桂 1.5–2 g

  • 果乾 50 g(杏桃+葡萄乾)

Levain:40g(20%)

  • 酵種(成熟) 20 g

  • 高筋或 11–12% flour 20 g

  • 水 20 g
    ➡ 4–5 小時長到 2 倍即可使用(1:1:1),取40g。


主麵糰

  • 麵粉 180 g

  • 水 130 g

  • 鹽 3.5 g

  • 糖 10 g(建議加,能提升果乾香氣)

  • 肉桂粉 1.5–2 g

  • Levain 40 g(上面那份)

果乾(任選或混合)

  • 杏桃乾(切小丁) 20–30 g

  • 葡萄乾 20–30 g

➡ 果乾合計約 40–50 g 最剛好。
太多會影響筋度與孔洞。



🕒 全流程(最佳化版)

⏰ 0:00 — 混合主麵糰(不加鹽)

  1. 水 130 g + Levain 40 g + 糖 10 g → 完全攪散
    讓 levain 完全融於水中,後續更均勻。

  2. 加入:

    • 麵粉 180 g

    • 肉桂粉

  3. 用刮刀拌到
    「沒有乾粉,但仍然粗糙、不需要光滑」 的狀態。


⏰ 0:30 — 加「鹽」

鹽 3.5 g 撒在表面
👉 用「指腹按壓」把鹽壓進麵糰
👉 然後折一下、再按壓一下

判斷鹽已吃進去:

  • 手摸不到鹽粒

  • 麵糰質地變得較緊、有彈性

  • 表面變細緻、不再粗糙

(通常 2–3 分鐘)


⏰ 1:00 — Fold #1

四邊拉起往中心折。


⏰ 1:20 — Fold #2


⏰ 1:40 — 加果乾(蓋棉被法)

  1. 將麵糰展成厚長方形

  2. 果乾均勻撒上

  3. 左邊 → 中

  4. 右邊 → 中

  5. 上 → 中

  6. 下 → 中
    👉 最後再做一個溫柔的 fold(不要過度)


⏰ 2:00 — Fold #3
⏰ 2:20 — Fold #4(最後一次)

麵糰已經相當 Q 漂亮。


⏰ 2:20–4:20 — 室溫發酵

23–25°C 約 2 小時
目標:增大 40–60%


⏰ 4:20 — 整形(preshape → shape)

  1. 預整形

  2. 15 分鐘鬆弛

  3. 最後整成緊圓球(表面要有張力)

  4. 進發酵籃。

✨最終整形(boule 圓形)可以用這方法(成功率高)

  1. 把麵糰翻面,黏的一面朝上
  2. 兩邊向中心折
  3. 再上下折
  4. 翻面
  5. 輕繞圓、拉緊底部表面張力
  6. 放入撒粉籃子。

⏰ 4:40 — 冷藏發酵(8–16 小時)


🔥 隔天烤

  • 烤箱+鑄鐵鍋 → 250°C 預熱,然後乾烤至少 30–40 分。

  • 倒扣麵糰到烘焙紙

  • 用 30° 低角度深割 0.8–1cm

  • 250°C 蓋蓋烤 20 分

  • 220°C 開蓋烤 15–20 分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🔸1. 刀的角度還不夠斜

現在的割線比較像「90° 往下切」。
→ 這會讓開口往外"撐",而不是漂亮的往上"翹"。

✔ 建議斜度 30–45°(讓皮微微推開)
→ 就會出「清楚的耳朵」。


🔸2. 刀的深度略微不足(大概 0.5–0.7cm)

十字線建議深度 0.8–1cm,會更好開。

特別是果乾麵團,有果乾影響筋性,
比較需要稍微大方一點的深度。


🔸3. 十字線的長度可以更長一點

十字有點偏短。
→ 長度不足時,主開口容易集中在中心,不會延伸。

建議:

✔ 每刀稍微再拉長 1–1.5cm
✔ 讓四個方向一起均衡展開
→ 就會變成很漂亮、飽滿的十字開花。


🍞 內部組織(crumb)

  • 孔洞大小均勻

  • 沒有大洞(果乾麵包本來就不需要大洞)

  • 沒有過度發酵的"塌線"

  • 果乾分布自然、不集中

這代表水量、攪拌、發酵時間都控制得很好。



冷藏發酵多久可以烤?(通則)

 



✅ 冷藏發酵多久可以烤?(通則)

大部分 sourdough 或歐式麵包:
最低 6–8 小時就能烤
最佳 12–18 小時(風味最好)
最長約 24 小時(再久會過發)

📌 冷藏 6 小時 →
已經可以直接烤,但香味會比較淡、表皮色澤較淺一點。


🔍 怎麼判斷「可以烤」?最準的標準:

1️⃣ 麵團表面已經變得比較挺、有微微張力

看起來不像剛進冰箱那麼軟塌。

2️⃣ 高度有上升一點(通常 20–40%)

冷藏發酵不會像室溫兩倍那麼誇張。

3️⃣ 手指輕戳表面:回彈緩慢但不完全回彈 → 完美

如果回彈很快 → 還可以再冷藏一會
如果完全不回彈 → 有可能過發


冷藏 6 小時,如果想烤:

  • 預熱烤箱+鑄鐵鍋(250°C,預熱 30 分)

  • 取出麵團,割線

  • 直接入鍋烤(不用回溫)

冷藏麵團 不需要回溫,割線反而更漂亮。


🌟 建議:可以再多冷藏 2–4 小時

香味會更深、表皮更脆、開口更漂亮。


為什麼回彈很快表示還要再冷藏一會?

因為「回彈速度」其實就是在測試麵團的內部發酵程度&麵筋張力

冷藏中的麵團如果回彈很快,代表 還不夠放鬆、還沒發酵到位


✅ 回彈很快 = 麵團還很緊 = 發酵還不夠

冷藏發酵時,酵母在低溫下會慢慢產生氣體,
隨著時間變長:

  • 麵團會膨脹一點點

  • 麵筋會慢慢變得柔軟、有彈性但不緊繃

  • 表面張力會「變得溫和」

這時候你用手指戳,凹下去的地方會:

👉 慢慢回彈(但不完全回去) ← 這代表 剛剛好成熟,可以烤


❌ 如果回彈很快(一下彈回去)= 麵筋還很緊

這代表:

  • 冷藏發酵還不夠

  • 酵母還沒在低溫下產生足夠二氧化碳

  • 麵團內部張力沒有放鬆

  • 進烤箱時不容易展開(割線不會漂亮)

也就是說:

👉 還沒準備好進烤箱,最好再冷藏一下。


❌ 如果完全不回彈 = 過度發酵

這種狀態烤出來會:

  • 扁平

  • 開口弱

  • 口感偏黏或小碎孔


🔍 總結

👉 回彈快=還在前段發酵
回彈慢=剛好
不回彈=過發

酵種比例 vs 發酵時間 & 酸度


 

酵種比例越高,麵團的發酵時間越短。

因為你加入的酵母+乳酸菌數量更多,發酵速度自然變快。

但背後的原理:👇


🧪 為什麼酵種比例越高 → 發酵越快?

酵種其實就是「酵母+乳酸菌的濃縮培養物」。

當你加進麵團裡:

✔ 高酵種比例

= 一開始就有很多酵母+乳酸菌
= 馬上開始產氣和代謝
= bulk fermentation 明顯變短

✔ 低酵種比例

= 一開始微生物很少
= 需要更多時間「繁殖到足夠量」才開始推動麵糰膨脹
= bulk 變長

所以,酵種比例直接改變發酵速度

這和 commercial yeast(酵母粉)一樣:
放 0.2% 隨便膨;放 2% 馬上膨。


📌 但酸種更複雜,因為除了酵母,還有乳酸菌!

這是更清楚的點:

✔ 高酵種比例

  • 發酵快

  • 酸味較明顯(乳酸菌也被加更多進去)

  • 風味更直接

  • 過發時間也更容易到

✔ 低酵種比例

  • 發酵慢

  • 酸味比較淡(乳酸菌少)

  • 風味更清爽

  • bulk 容錯率比較高


🍞 實際影響有多大?(以180g 粉量為例)

用 10% levain(18g)

bulk:3.5–5 小時
風味:最溫和

用 20% levain(36g) ← 目前用的

bulk:2.5–3.5 小時
風味:溫和微酸(很漂亮)

用 30–40% levain

bulk:1.5–2.5 小時
風味:酸味明顯、乳酸香強
麵糰很快到位,要盯


🧪 核心原理:不是麵粉比例,而是微生物總數

加了更多酵種=加了更多活細胞
所以發酵更快

  • 酵母數量多 → 產氣快

  • 乳酸菌多 → 產酸快

  • 細胞密度高 → 麵糰更快進入「穩定發酵期」

這是微生物生長速率的問題,不是粉水比例問題


🌟 一句話講完

酵種比例越高 → 初始微生物越多 → 發酵越快。
酵種比例越低 → 初始微生物越少 → 發酵越慢。

而風味也會跟著改變。



🥖 酵種比例 vs 發酵時間 & 酸度(180g 粉量)

Levain比例            
Levain        
Bulk 發酵時間
(室溫 25°C)        
        酸度風味        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建議用途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
10%18g3.5 – 5 小時微酸,果香明顯口感溫和、容錯高,適合第一次試做或長時間發酵
15%27g3 – 4 小時微酸偏明顯微酸平衡,發酵時間適中
20%36g2.5 – 3.5 小時微酸 → 溫和乳酸香你目前用的最適合天天烤、口感溫和微酸
25%45g2 – 3 小時酸味明顯,乳酸香突出適合想酸味稍重、發酵快速的小批量
30%54g1.5 – 2.5 小時酸味強,風味濃郁酸味愛好者,發酵快但容錯率低,容易過發

🔹 使用小技巧

  1. 發酵判斷不要只看時間

    • 用 麵團膨脹 40–50% 或 手指按壓慢慢回彈 判斷

  2. 酸度主要來自乳酸菌

    • 高比例 levain → 酸味強

    • 低比例 levain → 酸味淡、果香明顯

  3. 小粉量(180g)

    • 20% levain → 最穩定,微酸。

  4. 天天烤的節奏

    • 保持規律餵養,酵種活性會更穩定

    • 發酵時間可微調 ±15–30 分鐘

為什麼酵種 2 倍膨脹時酸味較溫和

 

🧪 為什麼 2 倍膨脹時酸味較溫和?

✔ 膨脹到 2 倍:酵母最活躍,乳酸菌還沒開始大量產酸

在前半段發酵(0~2 倍之間):

  • 酵母大量消耗糖 → 產生二氧化碳(所以酵種變大)

  • 乳酸菌也有活動,但產酸量不高

  • 酵種香味會是「奶香、果香、輕微酸味」

👉 這時的酸種酸度最低、味道最乾淨。


🧪 為什麼膨脹到 2.5~3 倍會變更酸?

不是因為「酵母變更多」,而是因為:
酵母吃完糖後變慢 → 乳酸菌開始大量產酸。

到了 2.5~3 倍之後:

  • 酵母已經消耗大部分糖 → 活動減弱

  • 糖變少 → 酵母放緩

  • 乳酸菌在這時轉換模式,開始「大產酸」

  • 酸度提升變明顯(乳酸 + 醋酸)

👉 酸味不是因為酵母增加,而是乳酸菌後期的「產酸爆發期」造成的


🧪 真正關鍵:酵母 vs. 乳酸菌的時序差異

發酵階段            酵母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乳酸菌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酸度
0–2 倍最活躍,氣體大量產生有活動但不多微酸、乾淨
2–2.5 倍仍有活動開始升溫酸度升高
2.5–3 倍停滯期產酸最強明顯偏酸
過高峰後下沉幾乎沒活力仍然產酸最酸

所以:

✔ 酵種越膨 → 酸度越高

✘ 並不是因為「酵母變多」,而是因為「乳酸菌產酸時間拉長」。

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🧪 一、酵種在 2 倍時拿去做麵包 → 其實是「把活性最強的酵母」加入麵團

2 倍時:

  • 酵母處於最高活性時期

  • 能力最強、數量最多

  • 能最快開始吃糖+產氣

  • 酸度低、風味最乾淨

所以把它加入麵團時:

👉 酵母一接觸大量新麵粉(新的糖源),
就像被餵新的食物一樣:

立刻重新啟動發酵。


🧪 二、加入大量麵粉後,酵母會做什麼?

中文講得簡單:

酵母又重新開始吃糖、繁殖、產氣(CO₂)

乳酸菌也會開始活動,但比酵母慢得多

這些活動構成立整個麵團的發酵(bulk fermentation)

這是為什麼:

  • 酵種成熟時不會「用完酵母」

  • 也不會變成「沒氣的東西」

  • 而是像一個很強的「啟動器」

只是它會:

把自己上一次的“微酸狀態”味道帶進麵團,但活動是從頭開始的。


🧪 三、那酸味會不會也重新開始?

這裡是關鍵:

① 酵母:

拿到新麵粉後馬上開始吃糖、產氣 → 讓麵團膨脹。

② 乳酸菌:

也會重新開始工作,但需要更長時間才會「大量產酸」。

→ 所以 bulk fermentation 不會很酸
→ 最終酸味主要從最後發酵+冷藏來

酵種帶進麵團的「微酸」只是基礎底味,不會變更多。


🧪 四、那為什麼酵種的膨脹(2倍、3倍)會影響酸度?

因為那是 酵種自己本身的小容器裡 酵母+乳酸菌的「競爭環境」。

但一旦加入麵粉:

👉 那只是「把那一小匙微生物移植到一整碗新食物裡」
👉 酵母&乳酸菌重新從頭開始活動
👉 整套發酵循環重新啟動

麵團本身的發酵酸度就跟酵種的高峰時間沒有線性關係,只有「風味方向」的關係。


🌟 總結

酵種成熟時的酸度只是“風味底”,
但它加入大量新麵粉後,酵母和乳酸菌會重新啟動一次發酵循環。
酵母會重新吃糖與產生 CO₂,推動麵團發酵。

不會被「卡在微酸狀態」或「停止產氣」。

餵養酵種概念_延續上一代


 

透過餵養「稀釋、更新、擴大」酵種的生態系,而不會重置。


🧪 一、酵種是「延續上一代」

當你:

  • 取 10g 酵種

  • 加 50g 麵粉 + 40g 水

你做的是:

✔ 「把上一代的酵母+乳酸菌」

✔ 「移植到新食物(麵粉+水)裡」

✔ 「讓它們重新吃飯、繁殖、再次擴大族群」

這跟「重新開始」不一樣。

真正「重來」是從 麵粉+水發酵,沒有任何老酵種加入


🧪 二、其實在做「微生物社群的擴大繁殖」

想像這樣:

  • 你的 10g 酵種裡有「成熟、健康的微生物族群」。

  • 你給它們很多新食物(50g 粉)。

  • 它們在新環境裡快速成長 → 酵種膨脹。

  • 到 2 倍時,酵母活性最強、酸度最低。

  • 你拿部分去做麵包。

剩下的那 10g,就是「這一代裡最健康、最活躍的一部分」。
它們帶著整個菌相的特色,準備進入下一輪。

這就是「延續」。


🧪 三、每次餵養是「更新+強化」

你的餵養像這樣:

✔ 延續老菌種的個性(果香、微酸)

✔ 降低累積過多酸的方法(因為每次稀釋酸度)

✔ 提供大量新糧食讓酵母最活躍

✔ 讓菌相越來越穩定

這也是為什麼第 7 天後酵種變得特別規律:
你每天用同樣的比例、同樣的節奏,它的微生物社群變得超穩定。


🧪 四、如果是「重來」,會發生什麼?

重來是指:

  • 不留 10g

  • 直接用新麵粉+水再養一次

  • 從零開始建立微生物系統

這樣會:

  • 要 5–10 天才穩定

  • 酸味、香味跟你原本的不一樣

  • 活性會不穩定


🧡 總結:

酵種不會因為加了很多麵粉就「重來」,
它是延續上一代的微生物,並在新食物裡重新擴大族群。

這就是酸種能永久維持、越養越穩定的原因。

混合發酵橄欖麵包_含改進








🍞 Mini Olive Sourdough Bread(200 g 粉)

🧾 主配方:

材料重量(g)百分比(%)備註
高筋麵粉(bread flour)200100可混 10–15% 全麥
水(含 starter 水份)約 13869中等水量,手作易操作
成熟酸種(100% hydration)4020風味穩定、發酵適中
鹽(salt)42若橄欖鹹可降至 3.5
黑橄欖切片(black olive slices)4522.5約 10–12 顆中型橄欖
橄欖油(olive oil,可選)42增加香氣與柔軟度

🧑‍🍳 操作步驟:

  1. 混合主麵糰(autolyse):
    將麵粉與水(留少許備用)混合成團,靜置 30–60 分鐘。

  2. 加入 starter + 鹽:
    混合均勻,揉或摺至表面略光滑。

  3. 第一次發酵(bulk fermentation):
    約 3–4 小時(26–28°C)。
    每 30–45 分鐘摺一次共 3 次。
    👉 第 2 次摺時加入 橄欖切片(可搭香草)。

  4. 整形(shape):
    發酵後體積約 1.5 倍,取出整形,放入發酵籃。

  5. 冷藏中種(retard):
    放冰箱冷藏 8–12 小時。

  6. 烘烤(bake):
    預熱烤箱與鑄鐵鍋 230°C。
    入鍋後:

    • 蓋蓋烤 20 分鐘

    • 移蓋再烤 15–20 分鐘至金棕色。

 
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✅ 1. 割線為什麼不夠「開」?

你這顆的割線有開,但不是「爆裂型」,主要原因可能是:

(A) 麵團表面水分還太高

— 放入鍋前表面如果太濕,劃下去會黏、割線張力不足。
➡ 改善:入鍋前用乾粉(米粉最好)拍一下表面,讓刀更乾更利。

(B) 割線太淺 / 刀角度不夠斜

— 如果角度太直(90 度),只會「往下切」,不會「往外掀」。
➡ 改善:角度 30–45 度、深度 0.8–1 公分。

(C) 發酵過頭一點(可能性有)

— 過度發酵的麵團會乖乖長,不太會爆。
➡ 改善:下次 bulk 或最後發酵略縮短 5–10%。


✅ 2. 外皮不夠脆?

鑄鐵鍋烤出來的皮通常很脆,但如果變得比較軟,原因通常是:

(A) 冷卻時水蒸氣沒有完全散掉

麵包在木板上會比較「悶」,水氣往下集中。
➡ 改善:烤好後放在鐵架完全通風至少 1 小時。

(B) 烤後階段「乾烤」不夠

你的應該是蓋烤 + 乾烤,但乾烤可以延長一點。
➡ 改善:烤完後最後 10–15 分鐘不蓋鍋提高脆度**。

(C) 含水量偏高 & 有橄欖本身帶水

橄欖會讓麵團更濕,皮就比較不脆。
➡ 改善:橄欖擠得更乾、更後面才加。

2025年11月25日 星期二

Vegan 瑞典肉桂麵包

 

今天的配方還是依照 Jamie Oliver 推薦的 Vegan Swedish Cinnamon Buns 來做,。

Vegan 瑞典肉桂捲

原配方  塑形影片



🧂材料

麵團:

  • 7g 速發酵母
  • 250ml 杏仁奶
  • 60ml 沸水
  • 50g 德梅拉拉糖(demerara sugar
  • 1/2 茶匙 
  • 400g 中筋麵粉(另備少許作撒粉用)
  • 湯匙 玉米粉
  • 1/2 茶匙 小荳蔻粉(ground cardamom
  • 湯匙 植物油

內餡:

  • 100g 德梅拉拉糖
  • 湯匙 肉桂粉
  • 湯匙 玉米粉
  • 60ml 植物油

糖漿與裝飾:

  • 適量 德梅拉拉糖
  • 適量 沸水
  • 適量 珍珠糖或切碎杏仁

🍞做法

  1. 準備酵母液
    將杏仁奶與熱水混合成溫熱液體,加入酵母攪拌後靜置備用。
  2. 製作麵團
    在大碗中放入砂糖、鹽、麵粉、玉米粉與小荳蔻粉混合均勻。
    在中央挖洞,倒入酵母液與植物油,用手揉拌成麵團。
    移至撒有薄粉的工作檯上,揉約 10 分鐘至光滑且有彈性。
  3. 第一次發酵
    在同一個碗內抹油,放入麵團並蓋上乾淨茶巾。
    放在溫暖處發酵約 1 小時,或至體積變為兩倍大。
  4. 準備內餡
    將德梅拉拉糖、肉桂粉與玉米粉混合均勻備用。
  5. 整形麵團
    將發酵好的麵團放在撒粉的桌面上,擀成約 35×35 公分的正方形。
    表面刷上植物油,再撒上肉桂糖餡。
    將麵團像摺信一樣摺成三折,再擀成約 35×20 公分的長方形。
  6. 切條與扭轉
    切成長約 20 公分、寬約 2 公分的條狀。
    取一條麵條,輕輕扭轉並稍微拉長。
  7. 成形
    抓住扭好的麵條一端,將其繞在手上兩圈,
    再把剩餘的尾端從圈的上方繞過,最後將末端收進底部並壓緊固定。
  8. 第二次發酵
    將整形好的麵包放在鋪有烘焙紙的烤盤上。
    預熱烤箱至 180°C / 350°F / gas 4
    讓麵包在室溫下發酵約 30 分鐘,直到體積變為兩倍大。
  9. 上糖漿與烘烤
    製作糖漿:將德梅拉拉糖加入沸水中攪拌至完全溶解。
    用刷子將糖漿刷在麵包表面,灑上珍珠糖或切碎杏仁。
    放入烤箱烘烤 17–20 分鐘,至表面呈深金黃色即可。

果乾鄉村麵包_Levain_Cast Iron_含改進

  ➤  配方2(1小顆/適合22 cm 鑄鐵鍋) 酵種版 ✔ 配方 配方不變 (總粉量 200g, 180g+20g from Levain) 麵粉 180 g 水 130 g Levain 40 g 鹽 3.5 g 糖 10 g 肉桂 1.5–2 g 果乾 50 g(杏桃+葡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