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1月22日 星期六

混合發酵橄欖鄉村麵包_鑄鐵鍋

 





🍞 Olive Country Loaf(大孔洞款)

Hybrid: levain + 少量酵母・隔夜發酵版

🌾 配方(1 個 450–500g 小圓麵包)

材料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重量
高筋麵粉230 g
全麥粉(可換成 bread flour)20 g
190–195 g(75–76% hydration)
天然酵母 levain(100% hydration)50 g
速酵母 instant yeast0.5 g(非常少)
海鹽5 g
核桃/黑橄欖(切片、瀝乾水分)45–50 g


👩‍🍳 流程(調整過:增加孔洞的重點在 ★)

① 混合(初步均勻即可,不要揉)

粉類 + levain + 水 → 混到看不見乾粉
→ 靜置 20 分鐘自溶

加入鹽 + 速酵母
→ 只需摺幾下讓材料融合,不要過度揉。


② 零度角摺疊(重點★★★)

30 分鐘後 → 做 1 次 coil fold
60 分鐘後 → 做 第 2 次 coil fold

➡ 只做 2 次,不再做第三次!
→ 減少麵筋張力 → 氣泡比較不會被鎖得太緊。


③ 加入橄欖(在麵筋已建立,但還不會太強時加入)

放入第 2 次摺疊後
→ 把橄欖撒在桌面
→ 輕輕把麵團折成一封信把橄欖包進去

➡ 這樣不會破壞你之前累積的氣泡。


④ 室溫發酵(bulk)

總時間約 2~2.5 小時(26°C 左右)
判斷標準:

  • 輕微膨脹 30–40%(不要太多)
    → 這樣冷藏時才會繼續長、也更容易出孔洞。


⑤ 預整形 pre-shape(輕手★★)

整形時 保持鬆,不要拉太緊
→ 孔洞會更自然。

休息 15–20 分鐘


⑥ 最終整形(僅把外皮收緊、內部不要壓扁)

→ 約 5–6 成緊度就好,不要像純酵母麵包那樣很緊。

放入灑粉發酵籃。


⑦ 冷藏發酵

4–12 小時皆可,但建議 6–8 小時(大孔洞版的 sweet spot)
→ 冷藏時間太長會讓洞變細。


⑧ 烘烤

  • 烤箱+鑄鐵鍋預熱到 245–250°C

  • 上蒸氣(蓋鍋)20 分鐘

  • 開蓋降至 220°C 再烤 15–20 分鐘


💡 更大孔洞的小技巧(你一定用得上)

✔ 烘烤前割紋前 5 分鐘,把麵團室溫放一下

冰冷麵團太硬,割得美但孔洞偏小。


✔ 整形越輕、越不壓破氣泡 → 孔洞越漂亮

你現在整形技術已經很好,
只要降低 20% 的緊度,你的孔洞就會有明顯差異。


✔ Hydration >75% 是關鍵

你目前的切面看起來像 68–72%。
升到 75–76% 就很有感。



🫒 橄欖(或任何含料)不需要切疊分布均勻

大孔洞的鄉村麵包,更不能頻繁折、壓、攤開麵團。

含料不均勻其實完全沒關係,反而更像手工麵包店的質感。


為什麼「切+疊」會讓孔洞變小?

① 破壞大氣泡

切開麵團 → 所有正在長大的氣室都被切斷
摺得太多 → 再次壓縮、重新排列麵筋
➡ 最後氣孔會變得均勻但較小。

② 麵筋變得過度強壯

如果你又摺又切,等於做了很多「揉」的動作
➡ 麵筋網變太緊
➡ 大孔洞沒空間長

③ 橄欖帶水+帶鹽 → 原本就會抑制大泡

一切開麵團,那些濕潤部位更會崩掉氣室。




🍞 怎麼加入橄欖?(大孔洞版本)

流程很簡單:

✔ Step A – 做完第二次折疊後(麵筋已建立,但不太強)

把橄欖撒在桌面。

✔ Step B – 把麵團倒出來放上去

像蓋棉被一樣把橄欖覆蓋。

✔ Step C – 折成信封狀(一次就好)

左右折 → 上下折 → 完成
不要再次切、不要反覆摺。

整個動作只要 20–30 秒


🫒 會不會導致橄欖分布不均匀?

會,但這就是 artisan 風格:

  • 有些地方多

  • 有些地方少

  • 切面更自然好看

如果真的想更均勻:
在折成信封之前,把橄欖輕輕攤開一層即可(還是不切不壓)。


🔥 有個小技巧:

在加入橄欖前,把麵團先 拉薄 1 次(像披薩餅皮)
但不要用擀麵杖。

讓橄欖能平鋪在其中一半上,再把另一半折回來。
完全不需要切。


🫒 橄欖加入示意步驟(大孔洞版本)

只要照這樣做,你的麵包會立刻變得更鬆、孔洞更漂亮。


🍞 橄欖加入步驟(示意版)

STEP 1|完成第二次 coil fold 後,休息 15 分鐘

此時:

  • 麵筋已建立但不會過強

  • 麵糰柔軟、可延展
    是加入含料的最佳時機。


STEP 2|在桌面撒一層橄欖(鋪成一個扁扁的矩形)

像這樣想像:

🫒🫒🫒🫒🫒🫒🫒🫒 🫒🫒🫒🫒🫒🫒🫒🫒 🫒🫒🫒🫒🫒🫒🫒🫒

→ 不要堆高,只要鋪一層「平的」。


STEP 3|把麵團倒在橄欖上(讓橄欖黏在底部)

像蓋被子一樣:

麵團球 ↓ [ 橄欖鋪面 ]

不用壓,不要拍打。讓橄欖自己黏上去。


STEP 4|把麵團輕輕拉成一個「粗略的長方形」

重點:
✔ 只用指尖推開,不要擀開
✔ 保留內部氣泡(不要挖、不要切)



STEP 5|信封折疊(一次成形,不追加摺疊)

① 左邊折到中間

② 右邊折到中間

③ 上邊折下來

④ 下邊折上來

動作像收禮物包裝紙,但 只做一次

← → ↑ ↓

折完後會變成一個「鬆鬆的信封包」。


STEP 6|收成一個圓球(非常輕)

手法:

  • 用雙手把麵團往下扣、讓表面稍微緊一點

  • 內部不要壓扁

  • 不滾壓、不刮板用力推

你現在的整形手法很好,只要減少 20% 力道即可。


STEP 7|放回碗裡完成剩下的發酵(bulk)

這時候:

  • 氣泡完好、沒有被切

  • 橄欖有分布,但不會破壞氣室

  • 麵筋不會被過度拉緊
    → 自然就會長出較大的孔洞。


✔️ 你會看到的效果

只要改這一點,你的麵包會:

  • 孔洞立刻變大(最明顯的改變)

  • 橄欖仍然分布自然

  • 組織更輕、更 open crumb

  • 外觀依然很漂亮、有耳朵




🍞 零角度折疊 Zero-angle Fold 是什麼?

簡單講:

✔ 不是把麵團抓起來折(像摺衣服那樣不是)

✔ 而是用雙手從麵團底下往內托起,讓麵團自己折回去

✔ 麵團幾乎不被拉扯 → 氣泡不被破壞 → 保留大孔洞

它的動作像:

  • 用手指從麵團底下往內「扣」

  • 麵團會自然往中心折、像嬰兒被抱起屁股那樣

  • 轉一下盆,重複 3~4 次

  • 完成一輪 coil fold


🌀 為什麼叫「零角度」?

一般摺疊(stretch & fold)是:

  • 你把麵糰 往上拉起 30–60°

  • 再折回去
    → 麵筋強化很快,也較容易壓破氣泡

但 zero-angle / coil fold 是:

  • 完全不拉起、不牽動、不拉長

  • 只托起 → 麵團自己摺回去
    → 幾乎「零角度」的移動
    → 氣泡完整保留,更適合你想要的大孔洞。


✔️ 零角度折疊(coil fold)的標準動作示意

以下用 ASCII 讓你理解:

STEP 1|手伸到麵糰底下

(手)

用手指從左右側滑進去。


STEP 2|往上托一下(不是拉)

⬆ (托)

托起來後,麵團前後端會自己往中心「折」。


STEP 3|麵團滑回去 → 自己摺成一卷

整個動作只有「托」和「放」。


STEP 4|轉 90°,再托一次

這樣完成一整輪。


🧠 什麼時候用零角度折疊?

✔ 要保留大孔洞
✔ 要讓麵團更有氣泡感
✔ 不希望麵筋變太緊
✔ Hybrid dough(你做的這種)尤其適合


2025年11月20日 星期四

混合發酵橄欖麵包

 







🍞 混合發酵橄欖麵包(Hybrid Olive Bread

總粉量:200 g(成品約250 g)

成分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百分比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重量(g)
高筋粉或T65粉80%160
全麥粉或spelt粉15%30
黑麥粉5%10
水(含水果酵種內的水)72%144
2%4
水果酵種(新餵養後2–6小時、氣泡活躍)15%(對總粉)30
即發乾酵母(instant yeast)0.3–0.5%0.6–1


🧡 步驟

  1. 自溶(autolyse
    • 麵粉+約 90% 的水(保留少量調整用),混合成無乾粉狀態。
    • 靜置 30 分鐘。
  1. 混合酵種與酵母
    • 將水果酵種與酵母溶於剩餘的水中,加入麵團。
    • 揉或折疊至均勻結合。
  1. 加入鹽
    • 均勻混入,然後進入主發酵。
  1. 主發酵(bulk fermentation
    • 室溫約 24 °C 下發酵 2–3 小時(20 °C 可到 3.5 小時),期間折疊 2 次。
    • 目標:體積膨脹約 50%,麵團表面柔軟有氣泡。
  1. 整形(shape)與最後發酵(proof
    • 整形成圓形或橢圓形麵團。
    • 發酵至體積約增加 70–80%
    • 可冷藏 8–12 小時後隔天烤。
  1. 烘烤(bake
    • 烤箱預熱 230 °C,內放預熱好的烤石或厚烤盤。
    •  15 分鐘有蒸氣(100 ml 熱水加到烤箱底層)。
    • 之後開門放氣降至 200 °C,烤約 15 分鐘。
    • 全程約 30 分鐘,外皮金黃、香氣濃郁。


🌿 特徵

  • 水果酵種帶出柔和果香與淡淡乳酸氣息
  • 即發酵母確保穩定膨脹
  • 外殼薄脆,內裡濕潤
  • 幾乎不會過酸,也不怕不發



🌙 冷藏發酵方式(for Hybrid 麵包)

  1. 主發酵(bulk fermentation
    • 在室溫 1.5小時,讓麵團稍微膨起(大約 3050%)。
    • 摺疊 1次即可。
    • 這步的目的只是「啟動」發酵。
  1. 整形後冷藏發酵(retard in fridge
    • 整形成你要的形狀,放入發酵籃或容器。
    • 蓋好保鮮膜或套袋防乾。
    • 放入冰箱冷藏(4–6°C816 小時都可以
    • 冰箱裡會慢慢膨脹,香氣變得更複雜。
  1. 烘烤前準備
    • 從冰箱取出後可直接進烤箱烘烤(這樣裂痕更漂亮),
      或在室溫放 3060 分鐘,等表面稍回溫再烤。
    • 若要劃線(scoring),建議從冷藏狀態劃最容易。


💡 小提示

  • 冷藏時間越長,酸味略增、香氣更深。
  • 如果怕酸,可控制在 不超過12小時
  • 若隔天行程不確定,也可烤前觀察:麵團頂部微拱、手輕壓會慢慢回彈,就是準備好了。




這配方(水分約 72%,含混合麵粉與天然酵種),要得到漂亮的大氣孔,需要 「發展筋性但不破壞氣體結構」

🫧 目標:有筋性、有延展、不黏手的「半透明麵團」

👉 判斷標準:

  • 麵團能拉出薄膜(windowpane)但不用完全透明
  • 手感「柔軟、有彈性、略濕但不糊」。
  • 休息幾分鐘再拉時不會立刻斷裂。


⚙️ 操作流程建議(72%水份的中高水合麵團)

  1. 自溶(autolyse)非常重要
     水+粉(不含鹽與酵種),靜置 30–60 分鐘。
    這一步可讓麩質初步形成,不必過度攪拌。
  2. 混入酵種與鹽後,用「摺疊法」取代打麵
     不用像甜麵糰那樣打至完全薄膜。
     可採「stretch & fold」:
    •  30 分鐘折疊一次
    •  3次(約 2 小時內完成)
    • 麵團逐漸變得挺立、有彈性
  1. 不要把氣泡揉掉
    • 後期折疊時手要「托底、提起、對摺」,不是壓扁。
    • 讓氣體在麵團中「重新分布」。
  1. 發酵要「以觀察為主」
    • 體積約膨脹 5070%,表面張力明顯、邊緣鼓起。
    • 不要等過頭(過度發酵會氣孔塌陷或變密)。



想要「洞大又漂亮」的關鍵:

要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    調整方向
水分

≥70% 是必要條件;但手感要能控制(不乾也不流)
筋性發展

要有延展但不過度打;靠自溶+摺疊形成
發酵時間略長一點的冷藏發酵最有利氣泡發展
成形時只要整合張力,不要壓扁或拍打排氣
烤溫高前段蒸氣+高溫爆發力,能把氣孔撐開


📌 一句話總結:

“不要打太久,而是給它時間與摺疊,讓麵團自己變強壯。”



🥣 折疊(Stretch & Fold)教學

🔹 什麼時候做

在**第一次發酵(bulk fermentation)**的階段進行。
一般發酵時間約 1~2 小時,可以做 2~3 次折疊,每次間隔約 30 分鐘


🔹 怎麼做(手上或盆中都可)

  1. 先濕手(防止沾黏)。

  2. 把麵團留在原盆中,不需拿出來。

  3. 從麵團的一邊抓起約三分之一長度,
    輕輕往上拉起(不要拉斷),再摺回中心。

  4. 換方向:東→西、南→北,各摺一圈。

  5. 做完後,麵團會變得更緊、更有彈性。

  6. 蓋上布或保鮮膜,靜置 30 分鐘後再重複一次。


🔹 動作重點

  • 拉起時要溫柔,不要扯破麵筋。

  • 折回時輕輕覆蓋,別壓扁。

  • 目標是讓麵團「慢慢長力、變緊實」,而不是排氣。


🔹 視覺參考(大概的變化)

階段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麵團狀態
初混合黏稠、軟趴趴、容易塌
第一次折疊後有點支撐力,邊緣略光滑
第二次折疊後表面明顯更光滑、有彈性
第三次折疊後麵團成球狀、有結構、仍保濕潤感


🌿 為什麼要折疊

  • 建立麵筋結構,不需長時間攪拌。

  • 幫助氣泡均勻分布。

  • 讓最後成品氣孔自然、口感鬆軟。



烤模:

🧺 一、想要「傳統鄉村風」:用籐籃(banneton

這是最經典的方式,氣孔與外殼會最漂亮。
不過要防止「黏住翻不出來」,請這樣做 👇

 防黏祕訣

  1. 混粉防黏
    •  米粉(rice flour)+高筋粉 各半混合,灑在籃內。
    • 米粉防潮、粒子粗不吸水,是關鍵。
    • 麵團表面也可以薄薄沾一些。
  1. 冷藏後脫模
    • 放冷藏發酵的麵團會稍微變硬,
      翻出時就能「整塊掉下來」不變形。
  1. 倒蓋時動作快、俐落
    • 在籃上覆烘焙紙或烤石板,
    • 手一扶、一翻、輕拍籃底,就能乾淨脫模。

💡若真的很怕黏,可鋪「布巾+米粉」在籃內,比籐籃直接接觸更安全。



常溫發酵 vs 冷藏發酵 對照表

項目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🌤 常溫發酵      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

❄️ 冷藏發酵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
主酵種水果酵母液餵養酵種(成熟狀態)+ 少量乾酵母(選擇性)同左

攪拌完成後初發酵
(bulk fermentation)
約 3–5 小時(25–28℃)
每 30–40 分鐘折疊一次
約 2–3 小時室溫後放冰箱過夜(6–18 小時)

發酵目標

體積膨脹約 2 倍,氣泡明顯但仍有張力

冷藏後麵團較結實,風味更複雜

整形時間

初發酵結束後整形,靜置15–30分鐘鬆弛


從冰箱取出時直接整形(冷的狀態即可)

最後發酵(proofing)

室溫約 45–90 分鐘(依氣溫)

在冰箱中進行,無需再室溫醒發

割線(scoring)

麵團略軟,割線需快、深度均勻

麵團較硬挺,割線更清晰好控制

烘烤方式


預熱烤箱+鑄鐵鍋 230℃ / 20 分鐘蓋+20 分鐘開蓋


直接從冰箱取出進烤箱;230℃ / 20 分鐘蓋+20 分鐘開蓋

風味特色

香氣較清新、酸度低、氣孔略大

果香更濃、風味層次深、口感更Q彈

適合情況

想當天完成烘焙、時間充裕時

想分段進行或隔夜風味更佳時

📌 小提示:

  • 如果想兼得果香與穩定結構,可以:
    主體用新餵的酵種(活性強),
    再加入一點舊酵種備胎(帶果香與酸味)。

  • 冷藏發酵特別適合高水分(>75% hydration)的麵團。


混合發酵橄欖鄉村麵包_鑄鐵鍋

  🍞  Olive Country Loaf(大孔洞款) Hybrid: levain + 少量酵母・隔夜發酵版 🌾  配方(1 個 450–500g 小圓麵包) 材料                                                     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