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1月22日 星期六

混合發酵橄欖鄉村麵包_鑄鐵鍋

 





🍞 Olive Country Loaf(大孔洞款)

Hybrid: levain + 少量酵母・隔夜發酵版

🌾 配方(1 個 450–500g 小圓麵包)

材料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重量
高筋麵粉230 g
全麥粉(可換成 bread flour)20 g
190–195 g(75–76% hydration)
天然酵母 levain(100% hydration)50 g
速酵母 instant yeast0.5 g(非常少)
海鹽5 g
核桃/黑橄欖(切片、瀝乾水分)45–50 g


👩‍🍳 流程(調整過:增加孔洞的重點在 ★)

① 混合(初步均勻即可,不要揉)

粉類 + levain + 水 → 混到看不見乾粉
→ 靜置 20 分鐘自溶

加入鹽 + 速酵母
→ 只需摺幾下讓材料融合,不要過度揉。


② 零度角摺疊(重點★★★)

30 分鐘後 → 做 1 次 coil fold
60 分鐘後 → 做 第 2 次 coil fold

➡ 只做 2 次,不再做第三次!
→ 減少麵筋張力 → 氣泡比較不會被鎖得太緊。


③ 加入橄欖(在麵筋已建立,但還不會太強時加入)

放入第 2 次摺疊後
→ 把橄欖撒在桌面
→ 輕輕把麵團折成一封信把橄欖包進去

➡ 這樣不會破壞你之前累積的氣泡。


④ 室溫發酵(bulk)

總時間約 2~2.5 小時(26°C 左右)
判斷標準:

  • 輕微膨脹 30–40%(不要太多)
    → 這樣冷藏時才會繼續長、也更容易出孔洞。


⑤ 預整形 pre-shape(輕手★★)

整形時 保持鬆,不要拉太緊
→ 孔洞會更自然。

休息 15–20 分鐘


⑥ 最終整形(僅把外皮收緊、內部不要壓扁)

→ 約 5–6 成緊度就好,不要像純酵母麵包那樣很緊。

放入灑粉發酵籃。


⑦ 冷藏發酵

4–12 小時皆可,但建議 6–8 小時(大孔洞版的 sweet spot)
→ 冷藏時間太長會讓洞變細。


⑧ 烘烤

  • 烤箱+鑄鐵鍋預熱到 245–250°C

  • 上蒸氣(蓋鍋)20 分鐘

  • 開蓋降至 220°C 再烤 15–20 分鐘


💡 更大孔洞的小技巧(你一定用得上)

✔ 烘烤前割紋前 5 分鐘,把麵團室溫放一下

冰冷麵團太硬,割得美但孔洞偏小。


✔ 整形越輕、越不壓破氣泡 → 孔洞越漂亮

你現在整形技術已經很好,
只要降低 20% 的緊度,你的孔洞就會有明顯差異。


✔ Hydration >75% 是關鍵

你目前的切面看起來像 68–72%。
升到 75–76% 就很有感。



🫒 橄欖(或任何含料)不需要切疊分布均勻

大孔洞的鄉村麵包,更不能頻繁折、壓、攤開麵團。

含料不均勻其實完全沒關係,反而更像手工麵包店的質感。


為什麼「切+疊」會讓孔洞變小?

① 破壞大氣泡

切開麵團 → 所有正在長大的氣室都被切斷
摺得太多 → 再次壓縮、重新排列麵筋
➡ 最後氣孔會變得均勻但較小。

② 麵筋變得過度強壯

如果你又摺又切,等於做了很多「揉」的動作
➡ 麵筋網變太緊
➡ 大孔洞沒空間長

③ 橄欖帶水+帶鹽 → 原本就會抑制大泡

一切開麵團,那些濕潤部位更會崩掉氣室。




🍞 怎麼加入橄欖?(大孔洞版本)

流程很簡單:

✔ Step A – 做完第二次折疊後(麵筋已建立,但不太強)

把橄欖撒在桌面。

✔ Step B – 把麵團倒出來放上去

像蓋棉被一樣把橄欖覆蓋。

✔ Step C – 折成信封狀(一次就好)

左右折 → 上下折 → 完成
不要再次切、不要反覆摺。

整個動作只要 20–30 秒


🫒 會不會導致橄欖分布不均匀?

會,但這就是 artisan 風格:

  • 有些地方多

  • 有些地方少

  • 切面更自然好看

如果真的想更均勻:
在折成信封之前,把橄欖輕輕攤開一層即可(還是不切不壓)。


🔥 有個小技巧:

在加入橄欖前,把麵團先 拉薄 1 次(像披薩餅皮)
但不要用擀麵杖。

讓橄欖能平鋪在其中一半上,再把另一半折回來。
完全不需要切。


🫒 橄欖加入示意步驟(大孔洞版本)

只要照這樣做,你的麵包會立刻變得更鬆、孔洞更漂亮。


🍞 橄欖加入步驟(示意版)

STEP 1|完成第二次 coil fold 後,休息 15 分鐘

此時:

  • 麵筋已建立但不會過強

  • 麵糰柔軟、可延展
    是加入含料的最佳時機。


STEP 2|在桌面撒一層橄欖(鋪成一個扁扁的矩形)

像這樣想像:

🫒🫒🫒🫒🫒🫒🫒🫒 🫒🫒🫒🫒🫒🫒🫒🫒 🫒🫒🫒🫒🫒🫒🫒🫒

→ 不要堆高,只要鋪一層「平的」。


STEP 3|把麵團倒在橄欖上(讓橄欖黏在底部)

像蓋被子一樣:

麵團球 ↓ [ 橄欖鋪面 ]

不用壓,不要拍打。讓橄欖自己黏上去。


STEP 4|把麵團輕輕拉成一個「粗略的長方形」

重點:
✔ 只用指尖推開,不要擀開
✔ 保留內部氣泡(不要挖、不要切)



STEP 5|信封折疊(一次成形,不追加摺疊)

① 左邊折到中間

② 右邊折到中間

③ 上邊折下來

④ 下邊折上來

動作像收禮物包裝紙,但 只做一次

← → ↑ ↓

折完後會變成一個「鬆鬆的信封包」。


STEP 6|收成一個圓球(非常輕)

手法:

  • 用雙手把麵團往下扣、讓表面稍微緊一點

  • 內部不要壓扁

  • 不滾壓、不刮板用力推

你現在的整形手法很好,只要減少 20% 力道即可。


STEP 7|放回碗裡完成剩下的發酵(bulk)

這時候:

  • 氣泡完好、沒有被切

  • 橄欖有分布,但不會破壞氣室

  • 麵筋不會被過度拉緊
    → 自然就會長出較大的孔洞。


✔️ 你會看到的效果

只要改這一點,你的麵包會:

  • 孔洞立刻變大(最明顯的改變)

  • 橄欖仍然分布自然

  • 組織更輕、更 open crumb

  • 外觀依然很漂亮、有耳朵




🍞 零角度折疊 Zero-angle Fold 是什麼?

簡單講:

✔ 不是把麵團抓起來折(像摺衣服那樣不是)

✔ 而是用雙手從麵團底下往內托起,讓麵團自己折回去

✔ 麵團幾乎不被拉扯 → 氣泡不被破壞 → 保留大孔洞

它的動作像:

  • 用手指從麵團底下往內「扣」

  • 麵團會自然往中心折、像嬰兒被抱起屁股那樣

  • 轉一下盆,重複 3~4 次

  • 完成一輪 coil fold


🌀 為什麼叫「零角度」?

一般摺疊(stretch & fold)是:

  • 你把麵糰 往上拉起 30–60°

  • 再折回去
    → 麵筋強化很快,也較容易壓破氣泡

但 zero-angle / coil fold 是:

  • 完全不拉起、不牽動、不拉長

  • 只托起 → 麵團自己摺回去
    → 幾乎「零角度」的移動
    → 氣泡完整保留,更適合你想要的大孔洞。


✔️ 零角度折疊(coil fold)的標準動作示意

以下用 ASCII 讓你理解:

STEP 1|手伸到麵糰底下

(手)

用手指從左右側滑進去。


STEP 2|往上托一下(不是拉)

⬆ (托)

托起來後,麵團前後端會自己往中心「折」。


STEP 3|麵團滑回去 → 自己摺成一卷

整個動作只有「托」和「放」。


STEP 4|轉 90°,再托一次

這樣完成一整輪。


🧠 什麼時候用零角度折疊?

✔ 要保留大孔洞
✔ 要讓麵團更有氣泡感
✔ 不希望麵筋變太緊
✔ Hybrid dough(你做的這種)尤其適合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混合發酵橄欖鄉村麵包_鑄鐵鍋

  🍞  Olive Country Loaf(大孔洞款) Hybrid: levain + 少量酵母・隔夜發酵版 🌾  配方(1 個 450–500g 小圓麵包) 材料                                                     ...